保亭槟榔谷:在传承海南民族传统文化中创双赢
来源:网络转载 时间:2011-10-19
锦。
海南省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是集观光游览、休闲娱乐、文化展示为一体的多元型复合式旅游风景区。10多年前,谁也不曾预料,一个“脏、乱、差”的黎族村寨,如今会成为海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成为成千上万游客趋之落鹜的国家AAAA级景区;成为众多影视节目剧组争相拍摄的影视基地;成为向外界展示最丰富、最权威、最灵动、最纯正的海南民族文化“活体”博物馆。众多光环之下的槟榔谷,在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大背景之下,仍旧秉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的发展理念,不断挖掘、保护、展示海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让更多人了解历史悠久的海南。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
海南的黎族历史悠久,文化源远流长,其独有的文化魅力无与伦比。3000多年前,黎族先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在这方热土上繁衍生息。经历长久的历史积淀,黎族人逐步形成自己璀璨而又独特的文化——“淳朴敦厚的礼仪风俗、古老神奇的传说神话、激越优美的音乐舞蹈、华美绝伦的黎家织锦、古拙自然的独木器具、造型独特的船形屋、历经数千年的黎族纹身……”勤劳、智慧的黎族人创造出独特的民族文化,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由于黎族本民族没有文字,许多黎族民族文化都是靠口传身授的古老方式传承。受“传男不传女”、“传女不传男”传统传承观念的影响,在漫长的岁月里,一些黎族传统技艺已经失传。对于古老、传统的民族文化,现代的年青人没有兴趣,更无意于传承,这也使得黎族传统文化的传承面临困境,如何使这些濒临消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传承,已引起学界、政府、企业的关注重视。
保护、挖掘传统文化 展示原生态民风
“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保护。”对于黎族传统文化,甘什岭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一直秉持这样的发展理念。景区副总经理陈国东表示,保护黎族文化要从“人”和“物”两方面入手。
由于缺少书籍的记载,传统黎族文化、技艺大都掌握在民间技艺传承人手中,而文物也大多散落在偏远的少数民族聚集区。为了更完整的呈现海南本土本文化,陈国东与岛内民俗专家学者深入白沙、昌江、琼中等少数民族聚集区,去了解当地的少数民族生活习俗,收集当地黎族生产、生活用具。
经过较长时间的探寻,一大批民间文物被发现并收购,一些具备传统技艺的黎族阿公、阿婆也被请到景区。景区也随之投入大量资金兴建配套设施,力求在景区内展现展示原汁原味黎族苗族文化。如今,人们漫步在槟榔谷景区,海南本土文化元素随处可见,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更令人赞叹不已。
在景区内,有陈设上千件黎族各种民间文物、珍藏着绝版明代特大麒麟双凤龙被的文化博物馆;古老的黎族传统建筑船形屋;岛内仅存的百年谷仓群;用牛角、圆木、竹子、椰壳等制作的黎族古乐器;被专家喻为“人体艺术的敦煌壁画”活化石的纹身阿婆也生活在这里,现场的黎锦织制,藤竹编制等已经是黎族村民的生活。
《钻木取火》表演令人叹为观止。(南海网记者李庆芳摄)
苗家姑娘捏耳朵表祝福。(南海网记者李庆芳摄)
传承民族文化打造成景区“灵魂”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源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陈国东表示,黎族文化展示的是黎族民众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活方式、生活智慧、思维方式和文化意识,对于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也需要回到百姓的生活当中。
槟榔谷景区成立于1998年,由具有200多年历史的甘什村建设发展而成。在建设过程中,景区保留最本色的黎苗村寨,对村落原有屋舍、树木进行点缀。
在景区内,从各黎族苗族聚集区请来的阿公阿婆,个个都是藤竹编织、独木器具制作、钻木取火、传统纺染织绣等技艺的传承人。通过阿公阿婆的动态演示,游客可以直观了解黎族文化。陈国东表示,将传统技艺传承人引入景区,不仅是对海南原著民文化的保护,更是传承。
“现在的年轻人,很少会对这些传统技艺产生兴趣,根据他们的传统观念,这些技艺往往不传外人,这对传承民族文化是很不利的。”陈国东说,景区将传统技艺传承人请到景区,企业也希望打破技能传承的“世袭制”,培养更多传统技艺接班人,让这些民族文化能够薪火相传。
2010年12月29日,一台由景区原著民、职工主演的原生态大型歌舞在景区内的新修建的舞台上演。其后,这台演出受到各界广泛好评,每天观众达四五千人。该舞台剧导演苏和荣表示,演出不仅为了吸引游客,他更希望通过这台演出,让槟榔谷原生态黎苗文化旅游区的所有人都学会唱、学会跳,让更多人学习、传承黎苗文化。
“这(演出)不是作秀,这都是黎族苗族人的真情流露。”陈国东说,也正是这场还原黎族苗族生产、生活、婚庆、祭祀、娱乐等场景,展示黎族织锦、黎族器乐、黎族烧陶、打柴舞、黎族民歌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歌舞演出,让许多黎族苗族年轻人更加热爱本民族的歌舞,从而进行学习,这无疑对传承海南本土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十余年来,槟榔谷始终致力于海南黎苗族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与民族文化的弘扬。海南民族文化在景区的发展历程中已然成为槟榔谷的“灵魂”。据介绍,景区每年均投入1000万元以上的资金,用以景区建设及黎、苗族文物的抢救与保护工作。
民族文化对接旅游市场 民、企共同受益
“景区没有文化就没有灵魂。”陈国东介绍称,在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传承的同时,作为企业就要考虑如何将民族文化与旅游市场相对接,即实现文化保护又产生经济效益。通过打造海南原著民文化特色景区,如今,槟榔谷景区每年接待世界各地游客上百万人次,海南传统民族文化已然成为这个风景区的最大卖点。
不论是陈列在展览馆里的民间文物,还是阿公、阿婆掌握的传统技艺,都为开发企业带来丰厚的经济收益。而在收益的同时,景区内的少数民族同胞以及当地村民也实现了脱贫致富。景区内的员工85%是甘什村及周边市县少数民族同胞,这些少数民族同胞将原本的生活技能当成文化产品在景区内进行展示,不仅拿着景区的工资,制作出售的黎锦、藤竹制品的收入也归自己所有。
62岁的阿公符运敏在进景区前靠卖竹篓为生,每个月最多挣两三百元。目前,老人在景区表演藤竹编,吃住均在景区,每月还能有一千多元的收入。
“过去海南岛的黎村苗寨,到处都是牛羊粪便,欺客宰客行为普遍,服务质量很差,几乎没有。”回想起10多年前的甘什村,陈国东用“脏、乱、差”来形容。而如今,甘什村发生番天覆地的变化,游客在槟榔谷感受到的是古老村寨的悠闲和宁静。
据介绍,为更好的传承、弘扬海南民族传统文化,槟榔谷又提出建设国家5A级景区的建设目标,力争在3至5年内,利用甘什村原有风貌建造一个更大的“非遗村”,让原汁原味的黎族苗族民俗风情更加浓郁,展现的生活场景更加丰富。
相关新闻